藏趣园

藏趣园

据说这些是四川东部最美的地方,你都去过几个呢?建议收藏转发

admin 256 238

王坪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王坪景区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景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和王坪新村。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是全国唯一为红军烈士修建的陵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军集墓,现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地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是2004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国有空山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境内,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米仓山东段南缘,与陕西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接壤。公园总面积11511公顷,辖空山坝境内的刘家寨、簪子岩、挂包岩、猴子峡、椒园子、五大景区,由地貌、生物、人文、天像、水体五大景观组成,景点共56个,其中一级景点5个,二级景点11个,三级景点15个,四级景点25个。是川东北地区生态观光、避暑度假、启迪寓教、登山探秘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胜地。空山坝:红军战斗遗址传播最早之地。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记载:栾巴真人建栾巴寺(南坝寺),颂佛读经,传播佛教文化。清嘉庆五年置场镇,建五神宫,集宫、殿、楼阁于一体,民间皮影、龙灯、狮舞、评书等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驻空山坝,在徐向前总指挥的指挥和部署下,与国民党田颂尧部展开了浴血奋战,取得了“空山大捷”的重大胜利,为反“第三路围攻”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空山战役遗址”、“将军树”、“李先念骨灰撒放区纪念碑”、“先念纪念碑”、“红军战壕”、“红军洞”、“军事会议遗址”等红军文物历历在目。红军精神鼓舞了空山人民一代又一代。

1933年3月至6月,军阀田颂尧纠集38个团,近60000人马,对刚刚建立的川陕苏区进行“三路围攻”。面对强大的敌人,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与敌顽强战斗。6月上旬,红10师、红11师、红12师和红72师,在空山坝一带,集中力量采取断敌后路,分割包围的战术,经过3天的激战,歼敌7个红军洞团,5000余人,溃敌6个团,取得了粉碎敌人“三路围攻”的决定性胜利,捍卫和巩固了苏区。

空山坝战役遗址保护区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红军80里战壕和“红军洞”。当年红11师政委李先念为老百姓保护下来的核桃树,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国家主席亲笔题写了“空山坝战役遗址”,现刻碑立于空山坝中。

主要景点

空山天盆



“天盆”中央,有四座孤峰,卓然玉立,遥相呼应。中峰高约120米,方圆面积约5000平方米,四壁如削,峰顶古松苍劲,野花遍地,内有溶洞,刻有古人题词:“第一洞天”。另一峰高约140余米,方圆面积6000余平方米,四壁陡峭,荆棘丛生,整座山体是一个蜂窝状溶洞,东西南北均可进出,人们戏称“蜂窝公园”,内有古人题词“第二洞天”。一九三三年曾是红军的营地,故当地群众又称它为“红军寨”。其余两个山峰,一名“茨竹包”,山下有一农家小院是红四方面军“空山军事会议”的遗址,这次会议提出了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剿的军事路线,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名“扑地莲花”,由六个陇帘组成,面积约3万平方米,远观如一朵青莲,盛开盆中。这四座孤峰,交错排列,构成盆中的主景,盆底四周则长江了石芽,其中,以东北面的“面佛朝天”最为壮观。该景点长2000余米,宽300余米,大片石牙沿坡排列,高者5--6米,矮者1--2米。远眺,如万佛列队,朝天拜地;近观,一石一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空山天盆”的地表深处,的确是空的,山坡上有许多深不可测的地窟窿,即使山洪暴发,洪水也会在瞬间消失。进入林区的大石缝得无影无踪。有趣的是,在龙池村有一个水洞,地下水位永远与洞口持平,雨季不会外溢,旱季也不会下降,当地群众称它是空山的生命源泉。“空山天盆”的四周,万山环列,一百三十七个山峰,峰峰是景,各具特色。

挂宝岩


挂宝岩雄踞天盆北部,海拔2088.6米,是通江诺水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峰。顶端圆如珠宝,中间主峰突出台匾额横竖云端,匾额中间野草丛生,藤蔓盘结,绣成状如花环的两块元宝,五彩缤纷,微风指动,使人眼花缭乱。顺匾额两测,各有一石笋,高二十余米,直径三米许,成一拱形圆门。从拱孔入内,有崎岖古道,登临峰顶。峰下有一个五千余平方米的湖泊,水平如镜,深不可测,久晴不涸,久雨不溢,湖水清洌异常,名“净水塘”。

五佛观榜

五佛观榜位于挂榜岩西北,五峰之巅,各有一座高大的怪石,仿佛是五个头戴僧帽,身披袈裟,神态自如的圣僧在仰观挂榜岩上的匾,因而得名。

插旗山位于天盆西部。迎面陡起,长约一千米的山岗上,突起大小五个山包,前抄后复,距离大体相等,青松盖顶,皱褶分明。微风吹动草木,形如五面绿色乡旗迎风飘扬。山上两侧,有红四方同军留下的长长战壕。

七星灯

七星灯位于空山天盆南部,在方圆5平方千米的山岗上,突起七个高低不等、形态各异的小山包,高者约120米,低者仅80米,形似农家使用的旧式照明灯。由于山包生长着茂密的枫相树,金秋时节,枫叶似火,七个山包的阳光下,宛若七盏红灯,在万山中闪烁,十分壮观。一灶三锅位于空山盆地南面,有一座小山,形如农家土灶,上面有三个圆坑,状若锅形。大者底平七千平方米,深三十米,叫大锅;中者底平三千五百平方米,深二十米,叫中锅;小者底平二千平方米,深十五米,叫小锅。并有三个灶门,每个灶门侧都住有农户。锅之四周边缘及灶面上青松茂密,其灶其锅形仓库一个博大的体育场馆。

诺水河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诺水河风景名胜区



诺水河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中国银耳之乡”通江县境内,幅员450余平方公里,海拔500——2088.6米,主要景点集中在诺水河畔,临江峡谷,空山天盆,麻坝石林等四大片区。它紧邻陕西汉中,东有“秦川锁钥”护持,西与“剑门蜀道”相连,境内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险峰兀立,怪石丛生,关隘、峡谷、飞瀑、暗河比比皆是,大致可分“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麻坝石林”四大独立景区,呈弧形分布,与毛泽东同志誉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首府通江县城构成一条环形风景线,堪称秦巴山区第一胜地。

诺水河,发源于陕西省南郑县,两岸群峰耸峙,壁陡如削,沟纵横,林海茫茫,山、水、洞、林各呈姿态,尤以规模宏大的地下溶洞令为观止,数以百计的地下溶洞,或临清溪,或处绝壁,宏大深遂,诺水河畔,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独特,雄壮绝妙,奇趣多端。

诺水河景区现已向游人展示的:有阴河龙潭水潺潺,牛角嵌别有洞天;有观赏仙女飞天图,石佛群生的仙人洞;有琳琅满目奇幻景,地下宫殿的狮子洞;有精湛艺术自然成,艺苑仙宫的楼房洞;有民间奇观地下城,仙山琼阁的中峰洞。游客所至,赞叹不已。

临江峡谷方圆120平方公里,著名景点60多处,10里主峡,峡宽5—25米,深700—1000米,峡谷两岸,陡壁如削,峡底河水奔涌,形成数十处瀑布,峡中观景,上有一线天,下有一线水,鸟在头上飞,水在脚下流,游在峡谷中,味在其中寻。峡区古藤缠树,林茂似海,数万亩原始生态,地老天荒,古树参天,四季长青,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两岸猴声啼不尽,金鸣展翅啼长鸣,又增加了峡区的一番情趣。初查,峡区有猴各余只,稀有的金丝猴,白猴也时有发现。

区内的手爬岩,白山、南天门更显其雄奇,为旅游者再添情趣,游人到此,流连忘返。

与峡区相接的是海拔1200余米的空山天盆景点区,奇特的岩溶地貌造就了13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空山又是前国家主席-指挥的著名“空山战役”,遗址纪念地,红军洞、将军树、五十里战壕迄今犹存。盆中,孤峰四座,卓然玉立,遥相呼应。峰高120—140米,山体内形成无数个蜂窠状溶洞。盆周,万山环列,137个山峰,峰峰是景,挂宝岩、五佛观榜、绣旗山等各俱特色,春夏满山杜鹃,晚秋,遍山红叶,冬天银妆素裹,空山终年云蒸霞蔚,景色变幻无穷。

诺水河景区,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区内有脊椎动物145种,国家保证动物14种,观赏动物93种,医药、科研动物38种;有植物资源158种,珍贵树木以红豆、银杏、香樟、楠木等14种,有中草药资源达1436种。诺水河又是通江银耳的发祥地,“九湾十八包”,数万亩耳林、耳山把诺水河风景区装点得更加美丽壮观。诺水河景区一九八六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除上述四大独立景区外,通江诺水河风景名胜区,还分布着众多历史古迹,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古迹有: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遗址,栾巴寺巴人文化遗址,千佛岩、白乳溪唐代摩岩造像,历代军事要塞得汉城,川陕楚白莲教大起义兰号义军大本营麻坝寨,汉代乌龙玉墓碑群等等。

诺水洞天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诺水洞天景区诺水洞天景区位于通江县北80公里,幅员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有著名景点270余处。该景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地形复杂,地貌奇特。诺水河南北贯通,两岸群峰耸峙,沟壑纵横,陡峭如削,-茫茫,山、水、石、林、峡谷各呈姿态,尤以128个地下溶洞令人叹为观止:有阴河龙潭水潺潺,牛角嵌别有洞天;有观赏仙女飞天图,石佛群生仙人洞;有琳琅满目奇幻景,地下宫殿狮子洞;有精湛艺术自然成,艺苑仙宫楼房洞;有民间奇观地下城,仙山琼阁中峰洞等。可以说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毗邻,各具特色。游客所至,赞叹不已。国家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到诺水河实地考察后,称赞“通江诺水河风景名胜区资源独特,品位高。其中溶洞群是一个发育于古生代二叠纪石灰岩中的迷宫型洞穴系统,规模宏大,钟乳石发育完整,在中国堪称一绝。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城和沙溪王坪村。旧址包括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和红四方面军烈士墓。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革0据地进入四川,攻占了通江、南江、巴中,开辟了川陕革0据地,之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就设在通江县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原来是文庙,始建于明代末年,有前厅、大厅(启圣殿)、左右厢房、棂星门等多处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当年-、王树生等在此办公和居住,总指挥部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指挥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军事斗争。现在在这里建立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陈列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与总指挥部旧址相邻,原来是建于清朝中期的学宫,分左右两院、前后两院,相互连通,建筑全是木质,保存也较完好。

红四方面军烈士墓位于通江县沙溪王坪村,距县城20多公里,建于1934年,安葬着3800多名红军烈士。墓碑呈四方形,高4.2米,碑身上端饰有镰刀斧头图案,碑额横刻有“万世光荣”四个大字,碑中间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十一个大字,两边还刻有“为工农而牺牲、是革命的先驱”的联语,这块墓碑是红四方面军撤离通江以后,革命群众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下来的。(国家文物局)

1.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西外延1.5米至围墙,向北外延3米至围墙,东至总政治部旧址占地范围外墙,南自戟门主体外延5米至红军广场。

建设控制地带:西至围墙界外延20米,北至北环路列宁公园围墙,南至诺江大道。

2.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

保护范围:西至总指挥部旧址外墙,向东外延3.5米至围墙,向北外延20米至围墙,南以南殿外延5米至红军广场。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围墙界外延20米,北至北环路列宁公园围墙,南至诺江大道。

3.红四方面军烈士墓

保护范围:东至烈士陵园牌坊,西至英烈墙,南、北至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通江银耳博物馆




四川通江银耳闻名遐迩,为了把银耳文化、银耳发展历史,以及银耳产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巴中市在通江县高明新区建通江银耳博物馆。由“主馆”、“天地之灵”、“雾露之间”、“青杠林里”、“银耳人家”、“形象广场”六个部分组成。2014年10月17日银耳博物馆正式开放。占地400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3700余平方米的展厅,由“天赐”、“地孕”、“人文”、“和合”、“神效”、“乐享”、“品鉴”七大展区及3D数字影院组成。通江银耳博物馆展展区具体介绍:

第一展区:神奇自然天赐

自然生态的森林空间,穿行其间,耳畔鸟鸣、风声环绕,水声潺潺。通江银耳在神奇的北纬30度上散发着清雅的光芒,而雾露溪畔九湾十八包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通江银耳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这里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山体模型的创意式组合将呈现一场多感官的盛宴,以具象震撼的方式,再现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奇特风貌。

第二展区:培育奇珍地孕

通江银耳从最初的大自然孕育、发现、采食,到有意识的野外培育,再到研究出产质俱佳的椴木银耳的栽培之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历代政府发布对于耳林保护的文件、石碑中展现青冈树作为栽培通江银耳的唯一性。图文结合氛围化展现育耳工具,场景化耳农的祭山、耳堂,直观展现培育通江银耳的细致流程。

第三展区:耳香悠远人文

“通江银耳发轫于盛唐,食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行走于通江银耳的历史文化长廊,折墙上丝印图文,按时轴方式展现有关通江银耳的历史,明清时期通江银耳在上流社会中珍稀难寻,定格慈禧游园的宫廷场景,以示古人对通江银耳的喜爱。

第四展区:商贸之道和合

在通江银耳商贸史中,陈河打开了通江银耳贸易流通的起点,跨过通江特色的寨门,穿越民国时期的陈河古街,体验“繁华小上海”的韵味。街区两旁商铺种类繁多,浓缩了民国时期陈河商埠繁华的景象。

穿越陈河古街,沿着码头跟随经营通江银耳的商人来到繁华的大上海街市,感受通江人将通江银耳带出陈河,带出通江,带出四川,带出国门的商贸之道。

第五展区:灵滋妙补神效

通江银耳经过通江人们不断探索挖掘,其功效价值逐步被人们所知。它是中医良药,场景再现民国中医堂,与医术高超的老中医互动,咨询银耳入药的益处;它是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的圣品,墙面展示通江银耳的各个功效,成分作用的科学空间中,互动了解通江银耳各成分元素对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影响。

第六展区:乐美蓝图乐享

仿真“神八”太空舱矗立空间中央,其上魔幻电解玻璃屏循环播放神八将通江银耳菌种带入太空的影像,进入太空舱内部,仿佛进入一个太空科学实验室。太空舱周边空间以图文结合,多媒体的形式,展示通江银耳产业链、规划、食用菌现状、相关产品等内容。

第七展区:珍馐美韵品鉴

品鉴空间尽显通江银耳之形美、之味正、之纯色、之食丰,融内容于空间,融情境于氛围,体验一场美食之盛宴,感知通江银耳的低调奢华。延续于其后的银耳吧,可真实品尝不同银耳的特色。

迪坪村


通江县胜利乡迪坪村,迪坪村地名的由来有诸多说法,一说是早年该村出了一个提督,故以其所任之官衔命名;一说是以地形地貌命其名,其言迪坪村的地形地貌似“迪”字。因为迪坪这块方正的缓坡地下段,从北到南的边缘,自上而下有一条河流从向儿沟流下,三岔河再通往新民河,这条河流形似“走之”形,而这块宽大缓坡地形就像个“由”字,坐落于“走之”之上,形戍一个“迪”字,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迪坪。整个村落传统风貌破坏硅小,古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式样独特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具特色。据统计,全村传统村落面积近7.5平方公里。现存穿斗木结构院落298套,依坡而建,错落有致,掩映于丛林绿树之中。明清建筑125套;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穿斗木民居建筑173套,平均160平米一套,总计约46000平米。刘氏宗族祠堂及戏楼始建于清朝卜戏楼于60年代烧毁,现正殿和耳房保存完好,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恢弘、雕刻精美,位于村落南部有保存完好的“小寨子”古寨遗迹,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张公庙”、四合院、回府衙门等保存完好。

传统村落建筑主要分布在三、五社的中坪里、七、八社的上坪里,整体布局集中于相对分散为“品”字形。村落建筑几乎全都是依坡而建,穿斗架梁,青瓦粉墙。顺应其坡地倾斜的基本地貌,村落顺应缓坡地形。整村空间分布形成小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一、古村诉说700年历史

据了解,我们现在看到的迪坪村已经经过了700余年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据刘氏宗袔碑志记载,刘氏祖先刘荫父子于元朝初期于今河北,彭城辗转迁于中坪里,开始修建土石结构的茅草房。随着人口的增多,刘氏祖先将其子女分居于上中下三坪,建筑结构逐渐以茅草房演变为穿斗结构的瓦房,其结局错落不齐,有两头转、三合院、四合院。

清朝嘉。庆年间云南建水县知县刘伯良回村修建了“回府衙门”、开国将领傅崇碧同村子里40余名青壮年跟随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参加红军。

二、回府衙门

回府衙门原本是一个四面闭合的四合院落,正门修建了一道庄严气派的府衙大门,两边是两道小门。目前,由于年久失修,正面的门廊已经垮塌,现在是开阔的入口。据传,清朝嘉庆时期任云南建水县知县的刘伯良为官清廉正直,以断案公正著称,年老荣归迪坪村,御赐回府衙门,以作其在故里公,断民事诉讼。其阶沿“龙鱼”、“野鹿含‘花:等石雕雕刻精美、工艺精湛,2015’年被列为中国石雕艺术之乡巴中石刻图录。另外,由两块长约2米,宽约1.5米的青石板铺就的甬道更是身份和权利的象征。

三、迪坪古寨

这座古老的寨子位于迪坪村东南部。清嘉庆年问,为了防御外来之敌和土匪入侵,由迪坪村伏、刘二姓村民共同捐资授劳修建而成,又名仁义寨。

古寨寨门全部由开凿好的条石堆砌而成,高约数米。经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完好无损,只是石头上长满了青苔和杂草。透过这道寨门,依然能感受到古寨当年的雄壮。2015年,迪坪古寨子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三棵古树与“桃园三结义”的传说

在刘氏祠堂的背后,有曼棵铁坚油杉古树,三棵古树位于该村的中心地带,栽植在同一直线上,树间等距离约1000.米。.刘氏祠堂背后的这棵古树;树盖半径10米有余,高25米,树皮呈鱼鳞状,树干需要4个成人环抱才能包围。

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村子一直传说,这三棵树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兄弟去得汉城时,路过迪坪村亲手栽植的,距今已有1700余年,三棵古铁坚油杉树,当地百姓世代称其为“刘、关、张”树。

通江梨园坝






梨园坝村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泥溪乡西北部,梨园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流入大通江河,河上有平板石桥连接两岸。该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等农经作物,被专家誉为“川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第一村”、“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梨园坝村的民居建筑群集中连片,古建筑类型多样,工艺精湛,传统民居式样独特,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颇具特色。穿斗木结构院落皆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于丛林绿树之中。该村历史遗存众多,其马氏宗族祠堂及戏楼石基、石柱、石狮、《扶风郡》马氏族籍碑、《万古千秋》及《永垂不朽》记事碑、规模恢弘雕刻精美的20余座古墓及碑记等,都是研究梨园坝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建于南宋宝庆二年的何延芳崖墓,其石刻题记至今清晰可辨,全国罕有,极具文献价值。梨园坝后山的铁林城古寨,“自明朝扎寨”以来就起着保土安民的作用,是米仓古道上重要的军事堡垒。

梨园坝村坝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更有小桥流水、桑竹古树之属。坝之北面数百亩梯级渐缓的山坡,间以山溪、梯田、坡土、池渠,植被丰茂,光照充足,四季宜人。

梨园坝村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有绿树村边合的画意,有青山郭外斜的胜景,有清泉石上流的雅韵,有家族繁衍迁播的历史文化,有纯和质朴的民风民俗,有悠悠仄仄的青石小路,有婉啭动听的山歌民谣……

梨园坝村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序的家族文化、原生态的农耕文化,以及其自成一格的生产、生活、居家信仰习俗等,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梨园坝村是四川东北部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大中华文化中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得汉城





此城寨位于通江县城东永安乡的宕水北面。海拔400余米。三面临涧,背靠群山,四面陡峭,其上平衍,可容数万人。它的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蜀中广纪》有云:“万山中崛起岩壁,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这足以看出此地之险要。得汉城,又名得汉山、安辑寨,它有悠久的历史。得汉城在古代是一个军事重地。汉高祖刘邦称王汉中时,以此为据点作入蜀的粮道,楚汉之争,靠这里的粮食支持使汉王打败了西楚霸王,刘邦建立了汉朝,得了天下,故此地名得汉城。

得汉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成为川东北军事重地,至今留存在石崖上的许多石刻文字记载便是铁证。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皇太子阔端出兵侵略四川,兵分三路沿沿长江全线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在得汉城等地依山设防。当时得汉城跻身于四川抗蒙防御体系“八柱”之一。其余七柱为“云顶城(金堂)、运山城(营山)、大获城(苍溪)、白帝城(奉节)、钓鱼城(合川)、青居城(南充)、苦竹城(剑阁)”。余玠筑垒这些城寨,移成都、蓬(仪陇)、阆(阆中)、洋(陕西洋县)、夔(奉节)、合(合川)、顺庆(南充)、隆庆(剑阁)八州治其上,以对付蒙军分东西两路南侵。当时得汉城被余玠视为“柱”,充分说明其地位之重要。另一方面,《蜀中名胜记》载:得汉城石刻云,宋淳祐已酉季冬,大使宋学士亲临得汉山,视其势,而授统制张实,躬率将士,因险形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进一步证实得汉城在抗蒙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正德年间,都尉史林俊为防鄢、蓝农民起义,在得汉城驻军达四年之久。而且把当时通江的县治也移于此。南门石壁明正德丁丑的石刻记载了这一史实:美哉得汉城头景,虽善良工描不整。登临上下转顾问,不觉悬身在天顶。往年行师名才辈,督集雄兵百万队。怒臂螳螂侦有防,□弃杖甲成投戴。天生形胜不须凿,四山环抱浑如车。到此钦慕古人风,无事金城享安乐……

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驻守麻坝寨。为了镇压这次农民起义,通江县治再次迁至得汉城。

民国初期的1919年,通江农民进行“反十元半”鸦片捐的斗争,以张伯山为首领的神兵3000余人,在此坚持斗争一年有余。

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人川,得汉城成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红军曾在此设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电台、彭杨学校、保卫局、造币厂等机构。

得汉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而且还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沉淀。得汉城的许多石刻诗文、对联,对于研究巴文化和川北民俗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有一首名石崖草书的诗文:自昔得汉城,巴蜀号形胜。转涧掩重据,层峰侍群丛。丹青四面开,楼□万雉□。疏凿非人谋,来过亦天幸。渡溪马乱嘶,比谷日将晚。岚气生夏凉,溜淙满清听。投戈书南岭,草草但紫兴。断崖留古碑,磨苔认前宋。殷慈李山人,遥指东门径。徒依景又佳,战睢□□□。逸思发青孤,恍如□□□。尔民乐土逢,保慎宜孝敬。感慨忽沾巾,松揪动遐痛。丈夫各有志,数载岂吾性。何当夸归鸿,更借天风送。

此文对得汉城的历史作用作了最好的解释。

蜀通江县典史薛灏安的《安辑寨五言诗》云,诺水牵系此,妖氛入寇年。古城启地环,雄寨锁山巅。地坠山河在,人和壁垒坚。上宿民父母,安辑自我偏。作史辞刀笔,近水月挡楼。寇靖烽烟息,氛消鼓角休,□陪公□后,已曲愧相酬。

对古得汉城御敌安民发了热情。

明代的无名诗人则用诗记述了明右都御史林俊驻防得汉城的史事。诗云:

天然楼堞护云低,万壑丹青眼近迷。两汉英雄伤旧事,三巴晴雨问前溪。入关有约今谁定,与仲徒多鸟自啼。辟谷病除留慢梦,裹尸濒老托征西。列诸城坚巧铸铜,当关一阻万夫雄。凯镌得汉犹残字,捷上平蓝有近功。玉帐牙旗浑外事,紫芝芳笋自山中。石涧野老休相怪,我旧江门老钓翁。

通江得汉城全景

右都御史林俊在得汉城的题诗《行营梦》云:

生前梦里忆趋陪,望叶玄城事转哀。诗草长风吹北去,乡心流水顺东回。马鸣小队移行帐,花落平溪绕阳台,万里双魂自灵气,□□端为老儿来。壬河屡捷尚迟收,得汉弥孤两月留。地尽关山曾梦到,野清营垒有神游。风尘九死丹心在,灯火三更老泪流。拜祝师成还旧梦,不烦巴岭恨林鸠。

紧张的军旅生活耀然壁上。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邑令朱导的题诗云:

壁立岩岩四面同,今成天府未为雄。临东须信攻难破,蒸土谁言计极工。河水远分沟洫满,重门深拒犬羊通。四方城郭皆如此,百姓皇图守不穷。

将得汉城的险峻和古时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刻画得人木三分。

此外有若干题联。林俊的题联: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峡起行龙帐;云归放鹤台。

嘉庆七年(1802年),县令徐廷玉书联:固国不以山溪险;成城全凭众志和,

嘉庆八年(1803年),通江县知县董曾持题联:修斯城之峻极,水绕山环,端合汉南、川北、巴西而作镇;惟山寨之灵长,民安物阜,宛偕朱雀、青龙、白虎似成形。

不仅气势恢宏,对仗工整,而且把得汉城之地理形势,战略地位描述得淋漓尽致。

过去和现在,这里都是文人墨客寻觅和向往的地方,他们争相在此泼墨抒情,寄托对得汉城的情愫。明末贡生向仕显的《闲眺得汉城石刻》诗云:

岩城天际耸岚光,此日来游花正香。曲水潆回环翠带,重门屹立奠金汤。苔藓莫认前朝碣,岩石犹闻翰墨香。我欲留诗吊往哲,暮云春雨两茫茫。东风邀我上层峦,此际多情感夙缘。共喜良朋留胜地,更磨残碣读遗篇。身浮万叠云霞上,日照千峰落目前。逸兴不知归路晚,一川花柳媚晴烟。

此诗最具代表性。